文:林昱瑄(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陳旺德(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陳伯偉(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 您是否曾造訪育幼院抑或看過新聞媒體上對育幼院的報導?當您看見這些有安置保護需求的孩子,可以住在几淨窗明、舒適整潔的機構,過著吃穿用度不虞匱乏的日子時,心中是否曾浮現這樣的念頭:「這些孩子真的很幸福。
項目 2007 2019 2020年底 +/-% 美國年度實質GDP 15.67兆美元 19.01兆美元 Nil +21.31% 美聯儲資產總額 8906.6億美元 4.17兆美元 7.8兆美元 +875.71% 這段期間美聯儲的資產規模,從近9000億美金水平一路拉高到2020年底近8兆美元,增幅高達875%,是美聯儲成立以來所僅見,十分驚人。提前下車的風險,就是再回頭已是百年身,原本計畫好的全生涯理財規劃目標也就無法順利實現,快樂的人生自然也就無緣按計畫得以享受。
下表是美國中央銀行(簡稱FED,或美聯儲)在2008年金融海嘯及2020新冠肺炎疫情後為了提振經濟,持續大幅度放鬆貨幣供給量,及同期間美國實質國內生產毛額變化對照表。多年省吃儉用攢下一點錢投放在股市債市裡,希望隨著時間推移,多少能累積一些財富支應日後花用的初衷,在當下大水漫灌驚驚漲聲中,難免想起股市過去幾次崩盤式大跌,讓既有的長期投資信念出現動搖。只要還有十年、二十年以上的人生時程,就是對抗短期崩跌最佳的利基,萬一遇上股市崩跌,對相信長期投資的人而言,最該做的是在有效風險管控下省吃儉用加碼投資,而不是先下車為妙。然而在這段大水漫灌期間,美國國內生產毛額卻僅成長了21.31%,完全無法和貨幣供給量增加幅度相提並論,而世界各國央行也都配合美聯儲貨幣政策同步放寬貨幣供給量,其中當然台灣央行也在內。問題是,人類思維模是偏偏又不善於思考遙遠的未來,老是困在解決短期問題上打轉。
現代多變環境中,一個四口之家要維持基本像樣的生活,經濟壓力已經不低。這樣做的原因是我們不能否認市場存在有崩跌的可能,而事先能精準預知則是不合理的要求,因為沒有人能預知。(五)通過各種非法方式引發香港特別行政區居民對中央人民政府或者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憎恨並可能造成嚴重後果。
根據一般普通法的理解,串謀必須有具體的行為。這部法律是中國人大常委編寫的,與香港本地編寫的法律在用語上有很大差別,尤其是缺乏普通法系統中「釋義」這一欄。近年來最有名的在普通法系統下的「串謀案」,非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通俄案」莫屬。媒體對「通俄案」報導的用詞是「Collusion」,而不是「Conspiracy」。
根據中國刑法的傳統,具體罪名都必須是刑法上寫的罪名。在法律上,Conspiracy是真正的「串謀」罪(felony),但Collusion在法律上最多是「不當行為」(Misdemeanor)。
其實,《蘋果日報》原定在星期五或星期六才出最後一期,之所以提早到星期四的原因,是星期三發生了《蘋果日報》主筆筆名「李平」的媒體人,被以《港區國安法》拘捕之事。但根據香港的法例,在實體罪名之外還有「意圖、策劃、串謀」等「附屬」或「擴展」的罪名。繼「李平」後,警方6月27日在機場再多拘捕一位《蘋果日報》主要從事内容生產的媒體人,這次是報筆名為「盧峰」的前《蘋果日報》主筆,也是《蘋果日報》結束前的英文版總編。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串謀勾結」是「勾結」的交替控罪,意思是即便沒有「勾結」,但只要「串謀去勾結」,同樣可以入罪,儘管可能被視為程度較輕(當然,由於這一點誰也說不準)。
對「串謀」二字如何理解,成為控罪關鍵。但其實這裡的「外國勢力」包括「外國和境外勢力」兩類。當然,《港區國安法》以中文版本為準,所有的英文版都只是「參考」(Reference only),所以這是否最終的說法有待確認。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警方控告了「勾結外國或者境外勢力」和「串謀勾結外國或者境外勢力」這兩項罪名。
「境外勢力」是中國的傳統說法,「境外」即不被中國大陸法域管轄,但中國又認為是本國的地區,因為「政治正確」之故不能說成是「外國」,只能用「境外」而和「外國」並列起來。筆者此前分析過,儘管在《港區國安法》中有關「勾結外國勢力」中沒有和「四大罪」(分裂國家、顛覆政權、恐怖活動和勾結外國勢力)的其他三項罪名類似的相應「煽動罪」,但其中的「請求」外國干預及「非法引起憎恨」都足以「言論入罪」。
第二類是「請求外國」、「串謀外國」和「接受外國指使或支援」實施「五大行為」。在中國制定法律的視角,境外大概應該專指「台灣」,但「澳門」是否包括在内,中文版本並不清晰,從中國傳統「境外」的含義理解,似乎「澳門」也在香港《港區國安法》的「境外勢力」之内
還有一個人也讓人意外地,或是說其實也並不意外地用了同樣的方式回應。也就是在中英文媒體上一片對美國組建了強力防共戰線的歡欣鼓舞之聲猶在耳際時,中共就以毫不拖泥帶水的具體行動粉碎了這種樂觀。也因為如此,當初《香港自治法》的提案人共和黨的Pat Toomey參議員和民主黨的同事Chris Van Hollen忍不住於白宮聲明的次日聯合發表公開信,呼籲拜登政府根據該法制裁本次行動中損害香港新聞自由的個人和機構。文:趙君朔 6月17日香港壹傳媒集團兩位高層因為涉嫌違反《國安法》被逮捕。恐怕這一次也難以讓人感到樂觀。Photo Credit: 中央社 玩死香港後,中共下一步就是瞄準台灣 台灣會是中共徹底控制香港後的下一個目標,這是日本副防衛大臣中山泰秀在去年十二月就明白點出的憂慮,他還呼籲拜登政府要硬起來對台灣明確表態。
之前臨時請三位參議員從南韓撥出半天時間來台宣布將贈予台灣75萬劑疫苗的雪中送炭固然讓人感動,但那只是臨時性的防守性舉措,不代表重大的政策調整。但自從拜登政府上台以來,面對中共在香港的數次迫害自由惡行,最多只是發出內容空洞的聲明表達關切並反覆強調會「和香港人民站在一起」外,從來沒有採取任何實際行動。
第四、如果清算迫害在林鄭、李家超主導下持續推進但美國都沒有動作反制,食髓知味的中共就可能把目光轉移到台灣,至少會再度試圖在台灣內部挑動分歧,讓促統促談的聲音高揚。第二,美國和其他國家在香港營運的企業面臨的環境也會越來越艱困,這次蘋果的事件已經充分顯示:只要你政治上想和北京作對,北京就能無視於一國兩制下香港應有的法治,直接以粗暴的行政手段快速掐斷一家民營大企業的金流,讓正常商業活動無法進行。
但不只是評論家選擇了如此蒼白無力的回應方式。所以對香港當前的慘況絕不能等閒視之,那最深層的問題則是,為何習近平在國內經濟已明顯下滑的情況下,還寧可掐死一個國際金融中心、進一步惡化中共的國際形象也要和國際社會對者幹呢?對此美國名智庫戰略國際與研究中心的研究員Jude Blanchette在最新一期《外交事務》上的好文〈習的賭注:集權與避禍的限時賽跑〉提出了值得參考的解釋。
第三,在美國不考慮制裁或是進一步升級川普時代的個人制裁到制裁香港的金融機構之下,中共為了支撐香港金融中心的門面,面對外資、外商加速出走,很可能在短期內讓更多內地的企業到香港上市、發債或是設立據點,維持繁榮的表象。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習近平就是要公開和西方大國對著幹 為什麼中共要在即將慶祝百年黨慶的7月1日前這樣甘冒大不諱展開閃電式的清算,並試圖製造寒蟬效應呢?很明顯的,是要向剛舉行完七大工業國會議的美國等各國傳達一個清楚的訊號:公報中提到香港、新疆的人權問題,中共完全不打算理會,還要變本加厲證明境外勢力的施壓對帶領中國崛起的共產黨是一點用也沒有的。6月24日在往來銀行被前保安局局長李家超警告後斷金流的情況下,《蘋果日報》宣布停止出刊。Photo Credit: AP/ 達志影像 《蘋果日報》總編輯羅偉光 中共的清算動作有四項目的 當下中共火速展開清算行動不利的後果會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會有更多香港人會因為政治立場和中共不同調輕則失去工作、重則面臨司法迫害,前保安局長、長期擔任警察的李家超接任政務司長就是清算會持續進行的訊號。
因為台灣五月疫情爆發後某些在野黨政治人物或是民間團體的言行已經明顯有製造人心恐慌、以疫促統的味道。這種刻意製造出來的無民主自由繁榮假象也會對拜登政府大力推廣的民主、自由和人權等價值形成挑戰。
然而被起訴的壹傳媒高層在法律上會遭到何種對待、壹傳媒的資產會如何被清算,還有是否會有支持民主派的其他媒體遭到類似的待遇都是值得關注的焦點。所以很諷刺的,對目前在香港發生的悲劇,大部分的中英文世界評論家都甚少主動深入分析為何如此,最多只是對於蘋果的命運發出一些哀嘆。
這個人不是別人,就是美國總統拜登。並據此展開其顛倒黑白的論述來合理化其損害香港自治:在去除了政治不穩定因素後,果然迅速恢復香港的繁榮。
這樣的表態對於一個剛結束和世界主要強國領袖站在一起,高喊維護人權和民主價值以及「美國回來了」的自由世界領袖來說,無疑是默認了中共的暴行也不準備採取任何動作反制,更讓人對他各種國際事務承諾的可信度感到懷疑。可惜到目前為止,除了在事務性層級是有一些友台措施得到實現之外,並沒有看到拜登政府的國安外交團隊對台灣政策有什麼宏觀的新論述。上述事件可說是以迅雷不急掩耳的速度接連發生。也有可能直接對外島如東沙發動軍事挑釁或是攻擊,日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的地域研究部長門間理良在BS日視電視台的「深層News」節目中就點出了這個可能性。
6月25日斬首蘋果的首功人物保安局長李家超被任命為政務司長,是香港首位警察出身的政務司長。誠如香港名金融分析師、綽號「末日博士」的羅家聰所言: 企業造假不會有人知,股市匯價不可唱淡,這樣的死城,縱去「國際」的金融中心也是空談,營商亦難
還有一個人也讓人意外地,或是說其實也並不意外地用了同樣的方式回應。所以很諷刺的,對目前在香港發生的悲劇,大部分的中英文世界評論家都甚少主動深入分析為何如此,最多只是對於蘋果的命運發出一些哀嘆。
這種刻意製造出來的無民主自由繁榮假象也會對拜登政府大力推廣的民主、自由和人權等價值形成挑戰。恐怕這一次也難以讓人感到樂觀。